11月1日上午,在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歷程回顧與展望——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學術論壇”上,北京工商大學校長譚向勇教授以“土地制度與農業組織”為題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譚向勇校長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這種土地制度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他進一步分析到,改革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制度,農民受到嚴重的剝削,生活艱難,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這無疑抓住了中國農村問題的“牛鼻子”,革命因此獲得了廣大中國農民的支持和參與。解放以后,我國實施了農村土地集體化,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扼殺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中“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盛行導致糧食減產,農業經濟發展不斷萎縮。1978年的農業改革再次從農地制度開始,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農地制度重新煥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增加。
譚向勇校長認為,回顧30年的改革,我國農村經濟的確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農業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面對兩個問題:一方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中“集體”的概念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日益模糊;另一方面,農村土地規模過小、細碎化經營導致農民收益下降。面對改革30年的農村經濟格局,譚校長認為,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非好即壞的簡單二分法的思維模式,繼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變革,要繼續實施促進土地流轉、規?;洜I的農村經濟政策,建立各類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能力和談判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譚向勇校長的演講新穎深刻,內容生動活潑,詳細的闡述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演進邏輯,針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其精辟的分析贏得了師生的熱烈歡迎,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