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全球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和管理國際研討會在鄭州開幕,來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以下簡稱FAO)以及印度、韓國等全球13個國家的糧食官員齊聚鄭州,就保障糧食安全、糧食物流等問題,向中國“取經”。我校經濟學院洪濤教授作為中方代表應邀在會上作“中國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與模式創新”主題發言。
洪濤認為:30年來中國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的6個階段,1978年-1985年,中國農貿市場的恢復和起步階段。1985年-1990年,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初期。1990年-1998年,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發展階段。1998年-2000年,進入結構性調整時期,這個時期我國批發市場由數量型擴張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發展。2001年-2004年,中國農產品交易市場治理整頓時期。2004年至今,中國農產品交易市場進入全面開放時期,許多外資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領域,進行合資經營,其中比爾·蓋茨購買深圳農產品市場股份公司1200萬股。
自1984年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總值由578億元上升為13546億元,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500個,交易額已經超過1萬億元。洪濤教授總結了我國農產品金三角市場體系,17種農產品市場模式,如:1.物流(即期現貨)批發市場、2.商流(中遠期現貨)批發市場、3.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市場、4.管委會+公司管理市場、5.深圳“布吉模式” 批發市場、6.股份制商品批發市場、7.會員制批發市場、8.單體市場、連鎖市場、9.拍賣商品批發市場、10.攤位租賃式市場、產權式商鋪市場、11.封閉型市場、開放型市場、半開放型市場、12.按常年營業、季節性營業、其他營業狀態市場、13.批發為主型市場、零售為主型市場、14.街區型市場、15.園區型市場、16.商貿城市場、17.市場集群。
洪濤認為,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與發達國家的批發交易不一樣,具有中國特點,并且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很快。
洪濤認為,中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將呈現9種趨勢:1、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多樣化趨勢;2、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模式多樣化趨勢;3、農產品交易市場物流與冷鏈體系趨勢;4、多種形式的“農超對接”模式趨勢;5、農產品交易市場的現代化趨勢;6、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標準化趨勢;7、農產品交易市場的集群化趨勢;8、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大型化趨勢;9、農產品交易市場的綠色化趨勢。
此次大會由FAO、亞太地區食品流通機構聯合會和國家糧食局聯合主辦,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