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男,出生于1935年5月。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長期從事含能材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含能材料的能量和燃燒特性進行過深入的探討。80年以來,在國內刊物和有關學術會議上發表過30多篇學術論文。同時,他對高等學校管理的研究也取得過顯著的成效,發表過8篇論文。由于他在學術和管理方面的成績,經批準享受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津貼。北京市先進教育工作者。1960.8-1991,8,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期間曾擔任過教師教研室主任;教授
1991.8-1995.5,北京輕工業學院院長;黨委書記;教授
1993.11-1995.5,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1994.01-1999.05,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名譽常務理事;《中國科技產業》雜志副主編
2010年3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了北京工商大學阜成路校區的老干部活動中心。在清凈的書畫室里見到了陳仁敏院長。坐在桌邊的陳仁敏院長身著灰色毛衣,手邊擺著一疊資料,沉穩而端正。看到記者到來,陳仁敏院長親切的微笑并打招呼,讓氣氛一下子溫和了不少。盡管陳仁敏曾經是北京輕工學院的院長,又身兼數職,但他并沒有因為這些而有絲毫的領導架子。在交談過程中,健談而又平易近人的陳仁敏院長向記者講述了當年的經歷,并耐心地為記者講解了深奧的專業知識,這個不大的房間內總是充滿著他爽朗的笑聲。
高中時就是學生黨員的陳仁敏,把一生的歲月都奉獻給了國家和社會。從投身于國防事業到培養高等人才,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責任未曾改變。
一顆紅心 兩手準備
“我當時就讀的中學是成都石室中學,是成都市有影響力的重點中學。當時成都市只有兩個中學生黨員,我就是其中一個,所以學校就把我推薦到了北京工業學院。當時去招生的是化工系的老師,看到我是個中學生黨員就把我搶到他們系了。”生于30年代成長于50年代的陳仁敏,根據國家的需要放棄了學醫的愿望,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專業——固體火箭推進劑專業。
陳仁敏向記者講述了從四川到北京求學的記憶:“1954年四川只有一條成都到重慶的鐵路,而且當時還在發大水。所以我們從成都坐了七天七夜的卡車到了陜西寶雞,從寶雞坐火車到鄭州,從鄭州又換火車到北京,一共走了十多天。我們學習五年沒有回過家。當時真的很不容易。”再多的艱難也沒有使他退縮,為國家奉獻是他最大的心愿。
畢業后的陳仁敏三個志愿的地方都是比較艱苦的黑龍江和西安,卻被學校再三動員回校,雖然心里很猶豫,可是他說:“那個時代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顆紅心就是為了國家為了黨,兩手準備一個是自己,另外一個就是國家,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就是我志愿去的地方。”就這樣陳仁敏留在了自己的母校——當時的北京工業學院,現在的北京理工大學。
從事國防事業雖然危險可是內心無比光榮
由于專業的關系,陳仁敏一直和國防打交道。“當時國防建設是深入民心的。所以盡管固體火箭推進劑專業十分危險,但我們還是感到十分光榮。”一次,化工系的同學在太原做實驗,沒想到實驗出了事故,當時犧牲了七名同學。陳仁敏每念及此,唏噓不已。但他還是很喜歡這個專業,并把建設國防看作是一個神圣的職業。“一二九運動中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人民!武裝你們自己!’武裝靠什么,就要靠裝備、靠國防力量。”
大學時期,陳仁敏并沒有只顧埋頭學習,而是一邊學習一邊搞研究。“當時的研究環境是十分艱苦的,我們計算數據還是用手搖計算機,將近二十多天才能出一個數據。可我們還是不懈的堅持,為了國家的國防事業努力。”在那個時代,我國對于火箭、導彈的研究還比較落后,國內相關的知識幾乎一片空白,直到錢學森回國才走上了發展之路。錢老對于陳仁敏等人所做的研究非常重視,陳仁敏大學時期所在的研究室就是錢老提議組建的,當時錢老還親自聽取過他的匯報。陳仁敏在回想那段歲月時激動地說到:“我們國家國防事業能夠發展的如此之快,和我們國家的領導尤其是國防戰線的領導的良好作風是分不開的。”
九字方針 始終堅持
1991年,陳仁敏被調到北京輕工學院擔任院長。到任不久,經過調查研究,他便提出了九字方針——“達規模、上水平、創特色”。
陳仁敏用三年時間擴大了學校的規模,在摸清學校情況后,陳仁敏開始了“改革”,他冷靜的指出在短時間內全面趕超一些重點大學是不實際的,學校應將重點放在對本科生的培養上。“當我們決定要將重點放在本科生的培養上后,我就親自去聽課,親自去參加學生的畢業答辯。還會從中抽出20%來參加由外校教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的答辯。”這些努力在北京市的一次本科教育評估活動中取得了成效,輕工業學院和清華大學平分秋色,三個評估指標,清華占了一個第一,輕工學院占了一個第一,清華和輕工學院還共同得了一個第一。
陳仁敏意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提出本科教育應該是“通才”教育,而不是“專才”教育,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做人。看重實踐和藝術教育的輕工業學院,聘請了10多位有名的藝術家作為輕工學院的兼職老師或者是藝術顧問,包括李光羲、姜昆、李琦等文藝界人士。
陳仁敏拿出一張張保存整齊的已經泛黃的報紙,自豪的向記者展示著輕工業學院的成就,“北京的幾大報紙都登載了輕工業學院的40周年校慶,這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就是社會對我們的認可。”
兩校的合并絕非偶然
談到北京輕工學院與北京商學院的合并,陳仁敏一直強調這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必然。
“北京輕工學院和北京商學院的結合是理工和文科的結合,文理結合是很重要的。過去我們的教育總是文理脫節,這不可取。所以和商學院合作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必然。這樣在辦學上不需要國家給我們更多的投入就可以從學院成長到大學,學校的規模也會大大提高,同時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而且更利于培養出綜合性創造性的大學生。”陳仁敏講到,兩院合并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當時的李嵐清副總理在95年北戴河一次重要會議上特意提到了兩所院校,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也專門播出了兩校進行合作的簽約儀式。
談到北京工商大學現在的辦學特色問題,陳仁敏則認為,工商大學發展自己的特色,有很大潛力。他對此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在選課上應該讓文、理科的學生分別選擇另一方向的課程,以平衡學生的發展,培養綜合素質,這也是當初兩所院校合并的目的之一;二是要設定一些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專業,將文理綜合起來。三是在科研方面,要引進一些跨學科的課題項目,特別是這些你院的人才,要通過任務帶學科。此外,要保持優良的學風校風,因為這可以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是關乎一所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
精彩對話:
1記者:“您能談談您當時做研究時特別的經歷嗎?”
陳仁敏說:“當時在很多艱苦的地方搞實驗,有一次是在華山腳下的一個靶場。做完實驗后我們同行幾人一起爬華山,當天上當天下,結果之后的四天腿都彎不了。像你們現在的孩子就不會有這樣的體驗了,雖然都知道無限風光在險峰,卻沒有經歷向上爬的過程,沒有經歷其中的千尺幢、百尺峽,只是坐纜車上去看看上面的景色。和現在的祖國發展一樣,雖然享受了現在的生活,可這個過程中的甘苦你們沒有享受到。雖然很苦,可是我們享受了這個拼的過程,我們經歷過磨練,我們值得。”
2記者:“您是怎么看待目前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的?”
陳仁敏說:“在我看來,大學生找工作不要心急,靜下心來。關鍵要拿出真本事,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用水平和能力贏得社會的認可。打好自己的基礎,磨練出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