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南昌大學石秋杰老師事跡長篇通訊:《永生的“博導媽媽”——追記南昌大學化學系教授石秋杰》,同時,還發表了評論員文章《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石秋杰作為教授、博導,始終牢記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身擔大義、默默奉獻,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為師道、師德寫下光榮的新記錄。現將《永生的“博導媽媽”——追記南昌大學化學系教授石秋杰 》一文進行轉載。
“永別了!”
這是一份儲存在她手機里尚未發出的短信遺言。
“各位同學:對不起,因為身體原因,近半年來給予你們的關心和指導太少了,深感抱歉,請諒解!當初解(接)納你們的時候沒有想到我的身體會這么快就變成今天這樣,否則我就會把你們推薦給更優秀的老師。請繼續完成好你們的學業,預祝你們都有美好的前程!永別了!”
遺言的作者,名叫石秋杰,生前是南昌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稀土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理事。
她病逝時,只有48歲。48年中,竟有14年在與癌癥病魔抗爭。
在13年的從教生涯中,她竭盡全力關愛著她的每一個學生,被學生們親熱地稱之為“博導媽媽”。
她用自己的生命,闡述了何謂師者、何謂師德、何謂師風。
生如夏花逝如秋葉
28日,5月的最后一個周末。
南昌大學青山湖校區,教工宿舍樓下的石榴樹花紅似火,燦若云霞。即將畢業的南昌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研究生彭子青和幾位同學約好來看望他們的導師石秋杰。
一進老師家,透過敞開的臥室門,同學們看到石老師躺在床上,以為她在休息,便腳步輕輕地走進客廳。幾位熟悉的老師已匯聚在此。他們在輕聲啜泣,彭子青頓覺茫然。石秋杰的愛人、南昌大學材料科學學院副教授諶偉慶緩緩走過來,低沉地說:“過來給你們的石老師鞠個躬,告別一下吧!”
剎那間,彭子青的腦子一片空白。他怎么也不愿相信,亦師亦母的石老師,就這樣離開了她心愛的學生們,永遠逝去。
就在兩天前的5月26日凌晨零點零二分,石秋杰還給彭子青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
那是為他修改完的長達三萬余字的畢業論文,逐行逐句,一絲不茍。
那是石秋杰生前發送的最后一封電子郵件。
5月30日,南昌大學召開石秋杰追悼會。她的遺像,是按照石秋杰生前意愿,用一張她和心愛的學生們在一起做實驗的工作照裁剪出來的。照片上的她,燦爛而安靜地笑著。
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
告別的那一瞬間,彭子青和師兄弟妹們在石秋杰遺體前撕心痛哭,長跪不起,千呼萬喚也無法表達他們對“博導媽媽”的崇敬和緬懷。
"下輩子您還做我們的老師”
往事歷歷。
2010年12月,長期接受化療的石秋杰身體已經十分虛弱,發聲困難。“石老師一手拿著水杯,一手拿著麥克風。對學生的課,石老師絲毫不馬虎,總是那么認真。可我們是那么不懂事,竟然沒看出老師的病情,還總是找她問這問那。”她的學生回憶說。
“5月8日,母親節,我們為石老師送上康乃馨,石老師還說一切都好。那幾天她的短信催得很急促。5月15日,石老師給我的短信說:‘我最近都不過去,有事QQ或短信郵件聯系,抓緊時間把論文弄好。’5月17日晚,石老師給另一個同學發了修改多次的畢業論文;5月20日,又給我發來短信:‘論文盡快打印出來,放在我的辦公室,諶老師今晚會過去取。’緊接著又要我‘先別打印了,你發到我郵箱一份’。5月26日,她把改好的論文發到我郵箱……”彭子青泣不成聲。
“(實驗儀器)修好沒?本科畢業論文你們幫我把好關,仔細修改。同時你們幾位應抓緊時間,把以前的數據整理成論文,請代為轉告其他人。郭貴新、鄭玉華的實驗也該抓緊,遇到問題你們都幫幫她們,謝謝!”
這是石秋杰與學生黃思富最后的交流,短信發送于5月22日,距石秋杰去世的日子不到一周。
石秋杰去世后,學生們自發地在網上設立了“石秋杰老師天堂紀念網”,一字一句感人至深。
“答辯完的那天,同學們都拉著自己的導師開心地合影,我卻像個失去媽媽的孩子,那一刻,我只有在心里一聲聲地喊著你:‘石老師,……’你走得真狠心,患這么重的病卻一個人默默承受痛苦,經過那么多次的化療、放療,即使戴著擴音器上課也不讓我們知道你的病情,直到臨走時都沒讓我們看一眼、說上一句話……石老師,你說你走時不想讓我們傷心難過,可你知道你在我們心中的位置嗎?知道我們多么愛你,多么想你,多么想看到你臉上洋溢的笑容,多么想報答你慈母般的恩情嗎?”
“石老師,你把這感恩的機會連著那十多年的病痛一起帶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啊!追悼會上我們哭天搶地喊著你,你能聽見嗎?而今化學樓108室再也看不見你慈祥的微笑,實驗室的走廊再也聽不見你熟悉的腳步,我們這些離家在外的學子再也感受不到在你家里撒歡逗樂的溫暖,再也吃不到你親自下廚為我們包的東北餃子、做的可樂焗雞翅,那可是世上最美的佳肴……”
“石老師,我們真的好想你,你在天堂要好好的,下輩子您還做我們的老師……”
“一日為師,終生為母,作為您的孩子,我是那么的不孝,您最痛苦、最艱難的時候,還在費盡心思為我修改論文,直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要是知道您病得那么嚴重,打死我也不把論文發給您修改。雖然已經太遲了,但我還是要說聲,對不起,我的好導師!對不起,我的好母親!”
她在生與死的邊緣始終穩步而行
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石秋杰從沒告訴過學生。其實,她一直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
“1月21日、2月10日、3月1日化療3周期,3月25日、4月14日、5月5日、5月27日、6月17日化療5周期,7月7日、8月10日、9月10日、10月1日、11月4日化療5周期……”
這是石秋杰2010年的病歷記錄。
而就在這一年,石秋杰還繼續擔任干了10多年的研究生班主任;還在為學生們的入學教育,思想建設及獎學金評定而忙碌;還參加了“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項目建設”的學術活動;還在像一個健康的教師一樣,活躍在教學第一線。
在生與死的邊緣,石秋杰始終堅守著導師的天職。
早在1997年,時年34歲的石秋杰發現自己罹患乳腺癌。正在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她,并沒有被可怕的病魔嚇到,經過積極治療后很快返回實驗室。
1998年,她成為南昌大學的一名教師。2003年,她病情復發。這種病,復發就意味著死亡的逼近。石秋杰選擇教學空閑時由愛人陪伴去上海治療,堅強的她只是告訴女兒和親戚:“我去外地開學術研討會。”
治療結束,她把醫療費用單據和病歷藏起來,微笑著回到崗位繼續工作,一如既往地上課、做實驗,為學生修改作業和論文;一如既往地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侍奉公婆。此后幾年,病情反反復復,石秋杰每年都要接受多個療程的化療、放療。
與病魔抗爭這些年,石秋杰的貢獻讓健康人羞慚———
主持并完成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1項國家教委重點開放實驗室項目;
主持3項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江西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項南昌大學基礎理論研究基金項目;
在國際、國內有關學術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60余篇,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江西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發明專利1項;
多次榮獲“南昌大學優秀班主任”、“南昌大學優秀研究生班主任”、“南昌大學巾幗十佳”、“南昌大學師德師風標兵”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稱號。
這么多年,每一次治療方案,石秋杰堅持以不與教學、科研相沖突為前提,從來沒有因為治療而耽誤過給學生上課,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放松過對科學的追求。
就在今年3月,她還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去世前的一個月,她還去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
直到去世前幾天,她還在爭分奪秒為她的研究生修改畢業論文……
是何等的心力,才能支撐石秋杰在隨時面對死亡的境遇下,頑強而安詳地走完她那絕不平庸的人生旅程!
“她把氣力都用在課堂上了”
5月26日,石秋杰去世前兩天,她的同門師弟、南昌大學研究生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寧和化學系副主任吳芳英等同事來到醫院看望她。
第一眼看到石秋杰,大家震驚了:極度消瘦、憔悴的面容,浮腫得厲害的四肢,幾乎讓人認不出來。然而,更讓大家震驚的是,石秋杰的病床上還放著一張小桌子,她正伏在小桌上,用筆記本電腦給即將答辯的研究生修改論文。
張寧,一個自認為早已過了流淚年紀的漢子,此刻眼淚再也忍不住了,他轉身快步走出,平復了好一會兒后才重返病房。他當時不想氣氛太凝重,便故作輕松地說:“秋杰啊,你是博導,我也是博導啊,你能不能留幾篇論文給我改改?”
石秋杰用微弱的聲音回答:“大家都很忙,每個人都有許多事,我已看過兩遍啦,再看一遍就可以啦。”
在看望她的過程中,石秋杰一直喃喃自語:對不起學生,沒能給學生更多的指導。
實在無力說話了,她在一張紙條上寫下不要讓其他的同事和領導來看她,也不要告訴她的學生,大家都很忙,自己現在已經無法全力工作,就更不能影響大家的工作。
最了解石秋杰的,莫過于她的愛人諶偉慶。回憶往事,仿佛親密愛人還未離去。
“2004年以來,秋杰晚上就沒怎么睡過好覺,全身的疼痛使她常常半夜爬起來,又悄悄回到她的電腦前,好像只有工作才能減輕她的病痛,也不知哪有那么多寫不完的材料、做不完的課題、改不完的作業。一天深夜我醒過來,一翻身她又不在了,那已是凌晨四點多了,我推開書房門,見她在給學生發郵件……說實話,經過三次切除手術、幾十次化療、放療,她的身體已經殘弱,還要堅持上課,還再三叮囑我不讓同事、學生知道……其實,從2009年開始她身體狀況就很差了。我曾勸過她少上一些課,特別是精力和體力都投入較多的本科生的課,她還是堅持上。她說一來自己是系里專業課的主力,二來其他老師的負擔也很重。她總是希望自己能多承擔一些。她真是把氣力都用在課堂上了,最后給我的遺書,她都沒有力氣寫完啊,我知道她心里一定還有很多沒說完的話……”
石秋杰的女兒諶思宇,今年大學本科剛剛畢業。她含淚回憶:“就在去年年底,我還去聽過媽媽給學生上課。當時,她帶著麥克風講的,我很吃驚,平時在家里講話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句的媽媽,在課堂上卻那么富有激情,滔滔不絕。現在我明白了,她平時在家少說話是在積攢上課要用的氣力啊。我多么后悔我的粗心,一直不知道媽媽病得這么厲害……”
石秋杰走了。但她與病魔的頑強抗爭,讓人們明白什么是生命的真諦;她對生活與工作的期盼,讓人們明白什么是人生的價值;她對學生的摯誠與熱愛,讓人們明白什么是教師的天職。
石秋杰,用激情與堅韌,完美地詮釋了她那短暫卻精彩無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