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首頁» 新聞資訊» 綜合新聞

轉載:大學應該回歸其本義

《光明日報》612日第5版刊發溫儒敏教授文章《大學應該回歸其本義》,溫教授用樸實生動的語言,從大學學術和人才培養的角度對大學應回歸其本義的思考。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大學應該回歸其本義
編者按:曾有一度,我們為大學固守“象牙塔”而憂慮,然而今天,當大學向社會張開懷抱,不再脫離現實生活的時候,一些社會風氣的侵擾又讓我們對大學的應有之義進行再度探尋。溫儒敏教授用樸實生動的語言,從大學學術和人才培養的角度對大學應回歸其本義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不正確認識和堅持大學的“本義”,不在本科教育這個“大盤子”上下功夫,只想投點錢立竿見影就出成果出人才,那么所謂“創新人才”也只是泡影
大學的本義是培養人才,本科生的培養,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基礎。這個年齡段學生正在邁入成年,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段,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學業興趣、知識結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都在這個時期確立。一個受過系統教育的人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不斷完善自我的行為模式,能否具備日后事業發展或者進入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科階段。所以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在各個階段教育中,本科無疑是最重要的。相對于以專業性為主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更具基礎性,是全人教育、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學科規模要求要更完善,師資和其他方面教育投資也要更多,需要各方面工作配合,需要相當的學術積累和“小環境氣候”,整體而言其教育成本更高,而“成效”顯現的難度也更大。一個專業如果有一兩個學術實力強的老師,有相應的教學條件,又招到潛質好的碩士或博士生,幾年功夫寫出好的論文,或者爭取到重要的項目,是不難辦到的。但要把某個本科院系辦好,學生中能培養出一些優秀的人才,需要很多學術積累,短期內就很難做到。某個杰出的人才出自哪所大學,人們一般更注重其本科,而不是研究生。一所大學得到過哪些獎勵,有多少論文,有過什么項目?人們也許并不記得,但哪個杰出人才出自哪所大學哪個院系,大家還是一目了然。所以,本科教學應當是衡量一個大學水平的核心標準。
問題是這個道理現在被普遍忽視了。浮躁的好大喜功的心理,讓許多大學管理者眼睛全都朝上看,他們全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博士點、重點學科和項目,爭來爭去,多數大學都可以培養研究生甚至有博士點了,大學的精力幾乎都放到博士點和科研項目上,本科教學就越來越不被重視,結果博士碩士越招越多,“蘿卜快了不洗泥”,以數量對質量,培養水平下降是不爭的事實。本科呢,說是通識教育,其實老師的心思大都在爭取科研數據上,很少有人關心大學生的培養。大學的“本義”就這樣放棄了。現在總在喊“創新人才”培養,如果不正確認識和堅持大學的“本義”,不在本科教育這個“大盤子”上下功夫,只想投點錢立竿見影就出成果出人才,那么所謂“創新人才”也只是泡影罷了。
怎么才能讓大學急功近利的風氣有所轉變,來重視本科教育呢?關鍵是教育管理和學術管理部門必須改革現有評價體系,不以論文、項目數量定高下,不搞一刀切,讓重視本科教育、有特色的學校和院系有前景,有成就感,得到好處。這個問題已經吵吵多年,我們有必要認真反省,下決心推進改革。
大學正被所謂的“評審文化”裹挾,將學術評價順乎“人情”。你好我好大家好,過日子是不錯的,可是做學問就會覺得沒有意思
20年前,碩士或博士論文評審是非常認真的,那時評審制度并不像現在這樣嚴格,主要靠老師們的自覺。那時多數教授對學術的尊嚴都還有敬畏之心,不敢輕易“放水”。記得1981年我在北大中文系碩士畢業,全系十九位同學,答辯沒有通過的就有3位。答辯會上真刀真槍的批評和爭辯,是正常的。那時期的學位論文整體水平都很高,原因之一是有嚴格的評審把關。
而現在雖然都有評審制度,例如博士論文匿名評審,但往往形同虛設。有些學校的博士論文提供外審,評審者的名單可能就是指導教師自己指定,都是請一些“好說話”的同道者,而被邀請評審專家,也全明白是誰指導的論文,心照不宣,只能說些對論文恭維的話,極少會有質量太差而被卡住的。這一關就虛設了。到了第二關,進入論文答辯,這回是和導師面對面了,更是客客氣氣,即使有批評,也是“小罵大幫忙”,很少有人敢堅持原則,給不合格論文投反對票的。一些老師認為答辯其實是給人幫忙,如果你堅持原則,對不合格論文投了反對票,或者批評意見太厲害,怕是以后自己學生的答辯也就“吃虧”。只好是將學術評價順乎“人情”,你好我好大家好。結果呢,極少有博士論文在評審和答辯時不予通過的。評審制度就擺在那里,參加評審的專家也可能是有學問的,可是大家都受這種順乎“人情”的風氣制約,即使面對很差的論文,最終也還是讓它通過。專家只能隨大流,如果在學問上較勁,反而顯得不合時宜,以至于誰在學問上認真,邀請他評審的也就愈少。而學生呢,看到所謂評審答辯就那么回事,對學術的尊嚴感也就蕩然無存。這就是所謂“評審文化”吧。
其實不只是學位論文評審,在其他方面如教學評審、項目評審、職稱評審,等等,大同小異,都被這種“評審文化”裹挾。
在這種充滿調和折中的“評審文化”氛圍中,再好的制度,也是虛設的。有沒有辦法從制度上抑制一下這種不良風氣呢?你好我好大家好,過日子是不錯的,可是做學問就會覺得沒有意思了。不久前讀到北大何懷宏先生的文章《知識分子,以獨立為第一義》,呼喚對知識的探尋與守護,類似的提醒已經很多,現在讀來仍然頗有感觸。這些年許多讀書人都很推崇陳寅恪式的“獨立精神”,可是獨立性在哪里?只在反叛現實權勢話語的想象中嗎?或者只在“憤青式”的痛快文章里?在本來自己完全可以“獨立”的空間里,我們是否又都放棄了必須的“獨立”?
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本來是大學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但人們為謀生而學習的勢利觀念正在挖空大學文化的基石
和五六十年代比,甚至和改革開放之初的大學生比,現在的大學生都顯得過于世故、精明。可以說現今有“四大主義”流行,包括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庸俗的現實主義,充斥著許多大學校園。為什么?當然跟整個大氣候大環境有關,但從學校教育方面檢討,也有直接的原因。
為什么上大學?入學教育可能也把一些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可實際上辦學的理念卻是實用主義的,這不能不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我到南方一所大學講學,一位大一的學生就向我抱怨:他們進大學第一堂課,竟然是“就業辦”的老師給上的,講的就是如何準備找工作。這個同學說,天呀,在中學被高考逼得喘不過氣來,好容易上了大學,馬上又有就業的壓力!這位同學的抱怨,值得我們大學的管理者深思。盡管大學生就業也的確是大問題,學校不能不管,但大學教育全都受控于“就業”的指標與需求,也就失去了大學教育的本義。在這種完全講實用講實利的氣氛之下,理想主義哪有存身之地?
還有,我們多年所注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方法生硬,不能針對現實問題回答學生的疑惑,更難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課上學的,課下可能馬上就給低俗的空氣所解構顛覆了。要求學生了解國家民族的歷史與現狀,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是必須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向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必須的。但不能是生硬的、強制的“灌輸”,不能是高頭講章的,脫離現實的,必須充分考慮新一代學生接受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教育還需增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分量和內容,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滋養。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真善美、生與死的本質、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性、社會公平的準則、倫理道德的底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源性的,牽涉到對人生社會的基本看法,有的還富于哲學含義,涉及終極關懷。對這些本源性問題的探討與摸索,也就導向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為模式。這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本來是大學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我們應當好好反省我們的思想教育,想辦法增加思想教育的實效,大力加強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也許我們不能改變整個社會風尚,但起碼大學應當有些理想,有些追求,能多少承擔精神高地的責任。(作者系著名學者,山東大學特聘文科一級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澳门百家乐看路博客| MG百家乐大转轮| 百家乐官网图表分析| 三元风水24山水法| 网上娱乐城老虎机| 博狗百家乐真实| 金利娱乐城代理| 百家乐视频游戏平台| 百家乐官网转盘技巧| 百家乐官网龙虎台布多少钱| 大发888真人游戏平台| 无锡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虹乐棋牌是真的吗| 百家乐游戏机博彩正网| 百家乐官网微笑心法搜索| 水果机教程| 新世纪娱乐城官方网站| 网页百家乐游戏| 青岛市| 自贡百家乐赌场| 金牌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澳门银河娱乐| 百家乐切入法| 百家乐官网图淑何看| 股票| 大发888网页免费游戏| 千亿娱乐网站| 百家乐园qq群| 百家乐筹码500| 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娱乐城注册送68| pc百家乐模拟游戏| 做生意适合放什么花招财| 太阳城亚洲| 大发888娱乐城欢迎lm0| 百家乐佛泰阁| 四平市| 百家乐博弈指| 百家乐官网筹码防伪套装| 诚信百家乐官网平台| TT国际娱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