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文,男,山西高平人,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社會經濟史,網絡文化與社會。南京大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兼任中國商業史學會理事。
潛心科研:板凳要坐十年冷
在2013年6月,陳晉文同時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理論經濟類)與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交叉學科/綜合學科)兩個課題,對于一位承擔公共基礎課教師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十分幸運的。熟悉他的人都說,這就是天道酬勤,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近年來,陳晉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理論經濟類)1項,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項,到校經費28萬元。主持完成北京市教委面上項目和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項目兩項,到校經費10萬元。獨立完成著作兩部《對外貿易與中國現代化》、《對外貿易政策與中國經濟現代化》,合著兩部《1949,歷史選擇了共產黨》,《黑霧陰魂——靖國神社》以及古籍點校一部《刑案匯覽三編》。在《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改革報》(理論版)、《國際貿易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史學月刊》、《民國檔案》、《長白學刊》、《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有些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998年,從南京大學碩士畢業以后,陳晉文來到北京商學院工作。在此之前,他一直從事民國史研究,而南京大學是研究民國史的學術重鎮,離開這樣的地域,面臨著學術的重新轉型,于是他選擇了社會經濟史研究。社會經濟史是一門交叉學科,不僅需要有深厚的歷史學基礎、掌握大量的歷史文獻與檔案資料,也需要熟悉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為了彌補經濟學的知識不足,他購買了大量的經濟學專業書籍,同時虛心向經濟學院教授請教。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他掌握了一些經濟學知識和研究方法,有了經濟學的思維。但是,要在經濟史這門老學科中有所創新,就必須探索如何把歷史和經濟學結合起來的新路徑,而這注定是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學校具有研究中國商業史的傳統,很多中國商業史的學術前輩與教授,不斷指點和幫助這位年輕教師。在這些教授多年的傳幫帶下,現在他已經度過學術艱難期,不僅收集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資料,也摸索到了一些研究的基本路徑與方法。其撰寫的文章不僅為報刊所刊登,也被很多有影響的學術網站所轉載。陳晉文對民國時期對外貿易史的研究,得到著名商業史專家北京商學院前院長王相欽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評價說:作者的相關著作資料翔實,邏輯嚴密,論證充分。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目前的情況下,研究這樣經濟史這樣一門成熟的學科,是很難在短時期內出成果的。在學術研究的十字路口,陳晉文也徘徊過,他曾經花了五年的時間研讀國際政治。在數次拼搏無果后,他果斷放棄,繼續從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這次經歷告訴他,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會有收獲,但每一次的收獲都要努力付出。要認準一個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能漸入佳境,積累良好的學術經驗。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找準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后,陳晉文不斷努力,勤寫文章,勤報項目,在失敗中不斷摸索,多年的辛苦終于有了回報,他的文章開始被接受發表。在主持幾項市級和校級課題以后,他終于申請到了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一般項目。作為一名承擔大量教學任務的公共課教師,能夠申請到國家級的理論經濟類項目,實屬不易,因為在每年的理論經濟學一般項目中,經濟史全國也不過十來個左右的項目能被獲批立項。進入不惑之年,對很多應用學科的研究者來說,已經進入學術的黃金時期,而對于經濟史這樣一個基礎學科的研究者而言,這可能才是學術的開始。著名經濟史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希克斯認為:“經濟史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作為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關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術等的歷史學家——可以互相對話的一個論壇”。經濟史是一門要求很高的學科,他相信經過多年的學科知識積累和憑著腳踏實地的鉆研精神,自己一定在經濟史的研究方面能夠取得更大進步。
認真教學:在教學中提升科研水平
對于教學和科研,陳晉文認為二者要并重,在教學中提升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提高教學水平。他說,教學是教師立足之本,教師要教書育人,課堂上要把豐富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作為一位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聽過陳老師課的學生都說,他的課一點也不枯燥,改變了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一些誤解。在課堂上,他的語言幽默,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老師討論,甚至可以在課堂講解(而事先他都會對學生進行認真指導)。通過啟發式教學,學生開闊了視野,也對某些錯誤的思潮與觀點有了正確的認識。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他開通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博客,成為我校學生延續學習的重要參考。迄今為止,該課程博客的點擊率已經超過六萬多人次。作為一名公共基礎課教師,他的學評教一直保持優秀,曾兩次獲得學校的教育教學成果獎,兩次獲得學校的本科教學優秀獎,2009年還曾被“評師網”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授”(非211院校,排名第四)。他指導的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曾經有兩個團隊榮獲北京市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成果獎。
科研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保障。對教學的嚴謹求真,使他深刻體會到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能高質量講授課程,尤其在信息日益豐富的網絡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化,對教師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陳晉文認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工作。十多年來,他對歷史、政治、社會文化等相關學科都有所涉及,以盡可能在課堂上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把最前沿的研究動向介紹給學生。講起師生關系,他說有個形象的比喻,教師就象校園中的路燈,學生就象校園中的樹木,一盞路燈不可能照亮校園中所有的樹,但要盡可能照亮自己身邊的樹。為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開拓知識視野,他經常把課程相關的參考書推薦給學生。學生說,陳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夠獲得學生的肯定,不僅是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靠的更是教學內容的思想魅力。談到自己在科研和教學上的進步,陳晉文說,這是在學校良好的學術氛圍與激勵機制下,依靠學院團結向上的學術團隊,自己辛苦努力的結果。當然,學校很多教授、學院同事與學院領導無私的幫助與關心,也讓他一直心懷感恩。他經常這樣告戒自己:讀書要多,說話要少;做事要活,做學問要死;對己要嚴,待人要寬。在學術的發展道路上,只有肯于勞作的人,才可能有所收獲。